马长山,男,1964年6月生,哲学博士,法学博士后,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院长、《华东政法大学学报》主编、《数字法学评论》主编;先后入选国家级人选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;兼任教育部重点领域教学资源“人工智能伦理知识领域专家协作组”专家、上海市人工智能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;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“外国人研究员”;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。
论文:
序号 | 名称 | 期刊 | 时间 |
1 | 智慧社会建设中的“众创”式制度变革 | 《中国社会科学》 | 2019(4) |
2 | 公共政策合法性供给机制与走向 | 《法学研究》 | 2012(2) |
3 | 农业转移人口公民化与城市治理秩序重建 | 《法学研究》 | 2015(1) |
4 | 法治中国建设的“共建共享”路径与策略 | 《中国法学》 | 2016(6) |
5 | 从国家构建到共建共享的法治转向 | 《法学研究》 | 2017(3) |
6 | 智能互联网时代的法律变革 | 《法学研究》 | 2018(4) |
7 | 智慧社会背景下的“第四代人权”及其保障 | 《中国法学》 | 2019(5) |
8 | 司法人工智能的重塑效应及其限度 | 《法学研究》 | 2020(4) |
9 | 数字法学的理论表达 | 《中国法学》 | 2022(3) |
10 | 法外“政治合法性”对司法过程的影响及其消除 | 《法商研究》 | 2013(5) |
11 | 公共议题下的权力“抵抗”逻辑 | 《法律科学》 | 2014(1) |
12 | “法治中国”建设的转向与策略 | 《环球法律评论》 | 2014(1) |
13 | “法治中国”建设的问题与出路 | 《法制与社会发展》 | 2014(3) |
14 | 司法改革中可能的“异化”风险 | 《法制与社会发展》 | 2014(6) |
15 | 网络反腐的“体制外”运行及其风险控制 | 《法商研究》 | 2014(6) |
16 | 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”需要重建法治价值观 | 《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》 | 2015(1) |
17 | 当下中国的公共领域重建与治理法治化变革 | 《法制与社会发展》 | 2015(3) |
18 | 新一轮司法改革的可能与限度 | 《政法论坛》 | 2015(5) |
19 | 国家“构建主义”法治的误区与出路 | 《法学评论》 | 2016(4) |
20 | 互联网+时代“软法之治”的问题与对策 | 《现代法学》 | 2016(5) |
21 | 社团立法的考察与反思 | 《法制与社会发展》 | 2017(1) |
22 | 互联网时代的双向构建秩序 | 《政法论坛》 | 2018(1) |
23 | 人工智能的社会风险及其法律规制 | 《法律科学》 | 2018(6) |
24 | 智慧社会的基层网格治理法治化 | 《清华法学》 | 2019(3) |
25 | 数字社会的治理逻辑及其法治化展开 | 《法律科学》 | 2020(5) |
26 | 数智治理的法治悖论 | 《东方法学》 | 2022(4) |
27 | 数字法治政府的机制再造 | 《政治与法律》 | 2022(11) |
28 | 数字法治的三维面向 | 《北大法律评论》 | 2022(2) |
二、著作类
序号 | 名 称 | 出版社 | 时间 |
1 | 公共领域兴起与法治变革 | 人民出版社 | 2016 |
2 | “法治中国”建设的理论检视 | 法律出版社 | 2017 |
3 | 迈向数字社会的法律 | 法律出版社 | 2021 |
4 | 法治国家的公民文化基础 | 知识产权出版社 | 2021 |
5 | 数字法治概论 | 法律出版社 | 2022 |
三、科研项目类
序号 | 名 称 | 级别 | 时间 | 结项情况 |
1 | 公民身份与公民社会权: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困境与对策 | 省部级 | 2013 | 已结项 |
2 | “法治中国”建设中的基层治理法治化路径与策略研究 | 国家级 | 2015 | 已结项 |
3 | 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法治化机制研究 | 国家级 | 2018 | 已结项 |
4 | 数字社会的法律治理体系与立法变革研究 | 国家级 | 2020 | 在研 |